[1] |
李仕学, 沈欣, 姚璜, 张过, 刘钰霖.
面向区域成像任务的环月卫星侧摆角优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4): 593-600.
doi: 10.13203/j.whugis20170145
|
[2] |
冯进凯, 王庆宾, 黄炎, 范雕.
一种基于自适应点质量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拟合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6): 837-843.
doi: 10.13203/j.whugis20170289
|
[3] |
刘坚, 李树林, 陈涛.
基于优化随机森林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7): 1085-1091.
doi: 10.13203/j.whugis20160515
|
[4] |
张彤, 马帅, 沈宏.
面向公平分配的时变应急服务覆盖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2): 1681-1687.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65
|
[5] |
刘爱利, 丁浒, 田丹, 王丽, 王少峰.
基于坡度和坡向分析的DCT域DEM数字水印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7): 903-91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363
|
[6] |
焦利民, 吴苏.
利用自组织网络分析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扩展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2): 1435-1440+1471.
|
[7] |
孙佳龙, 郭金运, 郭淑艳.
利用夹角余弦和聚类分析的电离层TEC混沌预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4): 441-444.
doi: 10.13203/j.whugis20120439
|
[8] |
陈楠.
DEM分辨率变化对坡度误差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5): 594-598.
|
[9] |
严瑞, 龙毅, 郑玥, 余明朗.
顾及地形起伏的步行最优路径分析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64-568.
|
[10] |
秦慧平, 易维宁, 黄红莲, 潘邦龙.
山区地表太阳辐照度随时空变化的模拟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7): 793-796.
|
[11] |
束蝉方, 李斐, 郝卫峰.
利用等效点质量进行(似)大地水准面拟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2): 231-234.
|
[12] |
汪海洪, 岳迎春, 邹贤才, 杨元德.
基于聚类分析的卫星雷达测高波形分类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833-836.
|
[13] |
徐昔保, 杨桂山, 张建明.
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7): 878-881.
|
[14] |
邹进贵, 李琴, 王铜, 罗刊.
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理论的优化及其在形变监测网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9): 1076-1079.
|
[15] |
刘学军, 张平.
DEM坡度、坡向的有效尺度范围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2): 1254-1258.
|
[16] |
陈俊勇, 李建成, 宁津生, 晁定波.
全国及部分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的研究及其实施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4): 283-288.
|
[17] |
翟亮, 唐新明, 王中元, 吴岚.
1∶5万数据库内容需求调查结果的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362-365.
|
[18] |
宁津生.
跟踪世界发展动态致力地球重力场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471-474,486.
|
[19] |
耿红, 王泽民.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67-171.
|
[20] |
吴纪桃.
因子分析用于对单元分类时与聚类分析的比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5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