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斌, 张艳.
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的GIS空间分析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6): 866-874.
doi: 10.13203/j.whugis20170295
|
[2] |
刘海燕, 庞小平.
利用GIS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南极考察站选址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2): 249-252+257.
|
[3] |
俞肇元, 袁林旺, 罗文, 易琳.
GIS时空分析系统的Clifford代数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2): 1397-1401.
|
[4] |
许才军, 江国焰, 王浩, 温扬茂.
基于GIS的InSAR结果分析方法及在汶川Mw7.9级地震同震解释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379-383.
|
[5] |
孟令奎, 张文, FrankZhigangWANG.
基于层次化P2P协议的网格空间数据库系统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2): 1233-1236.
|
[6] |
孟令奎, 吴沉寒, 周新忠.
一种面向角色任务分解的网格三维GIS处理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0): 910-914.
|
[7] |
陈鹏, 孟令奎, 宋杨.
三维GIS中基于空间拓扑约束条件的R树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4): 347-349.
|
[8] |
周俐俊, 朱欣焰, 邵振峰, 宋珩.
基于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人口普查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40-543.
|
[9] |
张晓东, 李德仁, 龚健雅, 秦前清.
遥感影像与GIS分析相结合的变化检测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3): 266-269.
|
[10] |
李德仁, 易华蓉, 江志军.
论网格技术及其与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9): 757-761.
|
[11] |
崔巍, 李德仁.
基于本体与LDAP的空间信息网格资源管理机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49-552.
|
[12] |
于雷易.
GIS网格体系结构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2): 153-156.
|
[13] |
李德仁, 崔巍.
空间信息语义网格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847-851.
|
[14] |
陈军, 赵仁亮, 乔朝飞.
基于Voronoi图的GIS空间分析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32-37.
|
[15] |
胡鹏, 杨传勇, 胡海, 李圣权.
GIS的基本理论问题——地图代数的空间观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6): 616-621.
|
[16] |
陈斐, 杜道生.
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391-396.
|
[17] |
边馥苓, 王喜春, 孟令奎.
面向元功能的GIS分析与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3): 203-207.
|
[18] |
王喜春, 边馥苓, 何勇.
域分析、域模型在GIS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5): 437-442.
|
[19] |
邸凯昌, 李德仁, 李德毅.
Rough集理论及其在GIS属性分析和知识发现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1): 6-10.
|
[20] |
姜栋, 赵文吉, 王艳慧, 万碧玉.
地理加权回归的城市道路时空运行态势空间网格计算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