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欣, 陈从新, 王兴玲.
多重交向摄影用于矿山相似性材料物理模型变形测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1): 1294-1298.
|
[2] |
周拥军, 邓才华.
利用HGA和单位四元数的相对定向解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6): 670-673.
|
[3] |
张红敏, 靳国旺, 徐青, 秦志远.
利用差分滤波进行多基线InSAR相位解缠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9): 1030-1034.
|
[4] |
冯其强, 李宗春, 陈新, 李广云.
基于核面约束的近景摄影测量影像人工标志点匹配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8): 979-982.
|
[5] |
张祖勋.
由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谈信息化测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2): 111-115.
|
[6] |
张剑清, 胡安文.
多基线摄影测量前方交会方法及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0): 847-851.
|
[7] |
张祖勋.
从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DPW)到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7): 565-571.
|
[8] |
刘亚文, 张祖勋, 张剑清, 吴军.
利用地图与单影像进行建筑物三维重建的新途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2): 146-149.
|
[9] |
张祖勋, 张剑清.
广义点摄影测量及其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1-5.
|
[10] |
李浩, 张友静, 华锡生, 杨彪.
硐室数字摄影地质编录及其基本算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9): 805-808.
|
[11] |
张祖勋.
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035-1039,1105.
|
[12] |
李浩, 张友静, 华锡生.
硐室摄影地质编录原理及其精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6): 578-581,590.
|
[13] |
张祖勋, 张剑清, 张力.
数字摄影测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1): 7-11.
|
[14] |
冯文灏.
近景摄影测量限差的特殊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542-547.
|
[15] |
冯文灏.
近景摄影测量的控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5): 453-458.
|
[16] |
李德仁, 周月琴, 胡孝沁.
1992~1996年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国家报告)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1): 1-6.
|
[17] |
冯文灏, 李欣梅, 雪良, 洪光祥.
用于缺乏纹理目标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3): 237-241.
|
[18] |
张苏芬.
机助法近景摄影测量网形设计系统SNOD-C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3): 1-10.
|
[19] |
张永生.
近景光束法自由网联合平差的实际精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2): 100-108.
|
[20] |
陈鹰.
摄影测量和数字图象处理的某些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4): 7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