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6卷 第5期
2011, 36(5): 505-509.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面临日益复杂的空间关系与空间决策,特别是建设项目的规划决策不断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基于二维平面图和效果图的规划决策已不能满足城市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建立真实现状三维环境和真实虚拟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多种三维空间分析技术,开发了实用的系统,并投入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面临日益复杂的空间关系与空间决策,特别是建设项目的规划决策不断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基于二维平面图和效果图的规划决策已不能满足城市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建立真实现状三维环境和真实虚拟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多种三维空间分析技术,开发了实用的系统,并投入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 36(5): 510-513.
摘要:
从3D GIS的需求出发,实现了一种适合在大区域范围内仿真不规则河道中水流的方法。该方法综合研究了在大区域环境下仿真水流的LOD方案、场景数据组织与调度、水面建模方法以及水面反射、波浪、动态高光等现象的模拟方法。在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文泥沙数据库及信息管理分析系统中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从3D GIS的需求出发,实现了一种适合在大区域范围内仿真不规则河道中水流的方法。该方法综合研究了在大区域环境下仿真水流的LOD方案、场景数据组织与调度、水面建模方法以及水面反射、波浪、动态高光等现象的模拟方法。在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文泥沙数据库及信息管理分析系统中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11, 36(5): 514-518.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MDA的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建模方法。该方法使用UML设计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元模型,利用MDA模型转换机制生成空间信息服务链设计器,利用设计器构建空间信息服务组合模型。该建模方法能很好地描述数据流和控制流,通过引入空间信息服务本体库,实现服务资源动态组合建模。
提出了一种基于MDA的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建模方法。该方法使用UML设计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元模型,利用MDA模型转换机制生成空间信息服务链设计器,利用设计器构建空间信息服务组合模型。该建模方法能很好地描述数据流和控制流,通过引入空间信息服务本体库,实现服务资源动态组合建模。
2011, 36(5): 519-522.
摘要:
为了满足空间信息系统快速构建及智能化服务的需要,针对空间信息系统快速构建及智能化服务的特点,全面分析了现有的地理信息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确定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开发平台标准体系的来源与定位及其设计原则,提出了标准间关系合理、层次结构分明的服务于空间信息系统的快速构建及智能化服务的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开发平台标准体系。
为了满足空间信息系统快速构建及智能化服务的需要,针对空间信息系统快速构建及智能化服务的特点,全面分析了现有的地理信息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确定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开发平台标准体系的来源与定位及其设计原则,提出了标准间关系合理、层次结构分明的服务于空间信息系统的快速构建及智能化服务的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开发平台标准体系。
2011, 36(5): 523-526.
摘要:
基于矢量地理空间数据自身的特点,运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技术研究了基于DFT相位的矢量地理空间数据数字水印算法。由于DFT相位的较小变化也会导致原始数据的较大改变,因此引入自相关检测来辅助判定数字水印的存在。实验表明,DFT相位水印算法在抗矢量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常见的删点、数据格式转换、平移、旋转等攻击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针对浮点型数据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整数型数据的结果。
基于矢量地理空间数据自身的特点,运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技术研究了基于DFT相位的矢量地理空间数据数字水印算法。由于DFT相位的较小变化也会导致原始数据的较大改变,因此引入自相关检测来辅助判定数字水印的存在。实验表明,DFT相位水印算法在抗矢量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常见的删点、数据格式转换、平移、旋转等攻击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针对浮点型数据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整数型数据的结果。
2011, 36(5): 527-530.
摘要:
当前,研究开发遥感影像处理智能系统已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讨论研究了这类系统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这一系统应以影像分割形成的像斑作为分析处理的对象,为此,需要采取多尺度分割方法。针对每一地物类别选择最佳尺度或尺度组合,而不是对所有地物类别采用统一的所谓最佳尺度。系统应以地域性地物分布为其特点构建知识库,而不是要求所谓的通用性。采用地物分布语义网的方式,在其节点上建立起与相应地物类型相关的数据、算法的联系,包括影像特征选择、算法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有关数据库、算法库、知识库的问题以及人机协同问题。
当前,研究开发遥感影像处理智能系统已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讨论研究了这类系统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这一系统应以影像分割形成的像斑作为分析处理的对象,为此,需要采取多尺度分割方法。针对每一地物类别选择最佳尺度或尺度组合,而不是对所有地物类别采用统一的所谓最佳尺度。系统应以地域性地物分布为其特点构建知识库,而不是要求所谓的通用性。采用地物分布语义网的方式,在其节点上建立起与相应地物类型相关的数据、算法的联系,包括影像特征选择、算法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有关数据库、算法库、知识库的问题以及人机协同问题。
2011, 36(5): 531-534.
摘要:
基于SAR图像的变化检测和尺度有较强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联合变化前后的两幅SAR图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的方法,在分割的图斑基础上采用了交叉熵计算图斑之间的差异程度。根据多个尺度分割的斑块计算系列差异指数,采用多尺度优化的方法得到最佳差异指数,最终实现变化区域的提取。通过对SAR图像的实验处理,说明了在多尺度联合分割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检测可以得到较好的检测效果。
基于SAR图像的变化检测和尺度有较强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联合变化前后的两幅SAR图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的方法,在分割的图斑基础上采用了交叉熵计算图斑之间的差异程度。根据多个尺度分割的斑块计算系列差异指数,采用多尺度优化的方法得到最佳差异指数,最终实现变化区域的提取。通过对SAR图像的实验处理,说明了在多尺度联合分割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检测可以得到较好的检测效果。
2011, 36(5): 535-539.
摘要:
针对红外影像背景复杂、噪声污染严重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训练样本的形态学背景估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天空背景下的小目标检测及复杂自然背景下的人物目标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其过早收敛的缺陷,还增强了算法的局部探索能力,可消除复杂自然背景的影响,并可以有效地抑制椒盐噪声,检测结果的查准率和虚警率均有很大改进。
针对红外影像背景复杂、噪声污染严重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训练样本的形态学背景估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天空背景下的小目标检测及复杂自然背景下的人物目标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其过早收敛的缺陷,还增强了算法的局部探索能力,可消除复杂自然背景的影响,并可以有效地抑制椒盐噪声,检测结果的查准率和虚警率均有很大改进。
2011, 36(5): 540-543.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主题模型与特征组合相结合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几何模糊特征(GB)和颜色直方图特征(CH)提取,接着利用潜在概率语义分析(pLSA)模型分别对所得到的图像特征进行潜在主题的挖掘,然后对所得到的主题概率特征进行组合,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场景分类。实验表明,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主题模型更具优势;与使用单特征相比,特征组合具有更高的分类准确率。
提出了一种基于主题模型与特征组合相结合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几何模糊特征(GB)和颜色直方图特征(CH)提取,接着利用潜在概率语义分析(pLSA)模型分别对所得到的图像特征进行潜在主题的挖掘,然后对所得到的主题概率特征进行组合,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场景分类。实验表明,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主题模型更具优势;与使用单特征相比,特征组合具有更高的分类准确率。
2011, 36(5): 544-547.
摘要: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供了地物更丰富的信息,包括光谱信息、地物结构、形状、纹理以及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等多方面的信息。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以目标地物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目标地物的形状、结构及空间关系等信息进行目标的提取和分析,是当前高分辨率信息提取技术的主要方法。研究了采用面向对象目标的思想将MRF方法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道路目标提取中,并进行了道路提取实验。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供了地物更丰富的信息,包括光谱信息、地物结构、形状、纹理以及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等多方面的信息。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以目标地物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目标地物的形状、结构及空间关系等信息进行目标的提取和分析,是当前高分辨率信息提取技术的主要方法。研究了采用面向对象目标的思想将MRF方法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道路目标提取中,并进行了道路提取实验。
2011, 36(5): 548-551.
摘要:
基于概率运动估计的超分辨算法能克服传统超分辨率方法过分依赖于准确运动估计的缺点,为了改善其重建效果,通过分析图像的局部结构模式,给出了局部空域活跃度的定义表征图像的局部结构特征,设计了形状、尺度自适应的非局部空时邻域窗口函数,进而提出了一种结构保持的超分辨率自适应重建算法。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重建性能。
基于概率运动估计的超分辨算法能克服传统超分辨率方法过分依赖于准确运动估计的缺点,为了改善其重建效果,通过分析图像的局部结构模式,给出了局部空域活跃度的定义表征图像的局部结构特征,设计了形状、尺度自适应的非局部空时邻域窗口函数,进而提出了一种结构保持的超分辨率自适应重建算法。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重建性能。
2011, 36(5): 552-555.
摘要:
提出了一种从机载LiDAR点云数据中提取水陆桥梁的新算法,采用先滤波分类再识别桥梁的策略用于桥梁主体及其与地面连接处脚点的提取。首先对机载LiDAR点云数据进行严格滤波,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个阈值对非地面脚点进行初步提取;然后引入Alpha-shapes算法对初步提取结果进行分割,并辅以面积阈值提取出属于桥梁主体部分的脚点;最后提出一种顾及地形特征的点云区域生长算法,用于准确提取桥梁主体与地面连接部分的脚点。实验证明,本文算法对水面和陆地桥梁提取均有很好的效果。
提出了一种从机载LiDAR点云数据中提取水陆桥梁的新算法,采用先滤波分类再识别桥梁的策略用于桥梁主体及其与地面连接处脚点的提取。首先对机载LiDAR点云数据进行严格滤波,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个阈值对非地面脚点进行初步提取;然后引入Alpha-shapes算法对初步提取结果进行分割,并辅以面积阈值提取出属于桥梁主体部分的脚点;最后提出一种顾及地形特征的点云区域生长算法,用于准确提取桥梁主体与地面连接部分的脚点。实验证明,本文算法对水面和陆地桥梁提取均有很好的效果。
2011, 36(5): 556-559.
摘要:
针对规划公示信息的多层次公众认知需求,利用本体思想解析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构建有向图为框架的信息重构模型;设计模型要素的关系数据结构,实现基于图遍历的信息检索与语义表达算法。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2006~2020年)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针对规划公示信息的多层次公众认知需求,利用本体思想解析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构建有向图为框架的信息重构模型;设计模型要素的关系数据结构,实现基于图遍历的信息检索与语义表达算法。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2006~2020年)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11, 36(5): 560-563.
摘要:
针对Web地图服务存在的并发用户数量受限、响应时间过长、静态瓦片地图服务更新困难、难以满足用户高时效性要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事件模型的网络地图服务策略,通过网络节点用户的访问状态来启动特定级别地图的渲染过程,并结合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缓存策略来改善用户体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有效地缩短了地图服务的响应时间。
针对Web地图服务存在的并发用户数量受限、响应时间过长、静态瓦片地图服务更新困难、难以满足用户高时效性要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事件模型的网络地图服务策略,通过网络节点用户的访问状态来启动特定级别地图的渲染过程,并结合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缓存策略来改善用户体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有效地缩短了地图服务的响应时间。
2011, 36(5): 564-567.
摘要:
在分析了基于传统金字塔模型组织瓦片地图数据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其在电子地图跨越尺度较小的情况下实时动态显示时出现画面内容显著跳跃及空间信息冗余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嵌套金字塔模型,并以双金字塔嵌套为例详细阐述了其设计原理及构建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案充分继承了金字塔模型通过多细节层次展现丰富空间信息的优势,并有效提升了该模型在各尺度间切换时的连贯性,一定程度上补充和优化了基于预生成技术的瓦片地图数据组织方法,为金字塔模型的具体构建方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在分析了基于传统金字塔模型组织瓦片地图数据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其在电子地图跨越尺度较小的情况下实时动态显示时出现画面内容显著跳跃及空间信息冗余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嵌套金字塔模型,并以双金字塔嵌套为例详细阐述了其设计原理及构建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案充分继承了金字塔模型通过多细节层次展现丰富空间信息的优势,并有效提升了该模型在各尺度间切换时的连贯性,一定程度上补充和优化了基于预生成技术的瓦片地图数据组织方法,为金字塔模型的具体构建方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11, 36(5): 568-574.
摘要:
从数字高程模型(DEM)传递误差、基于中误差的DEM误差模型及其主要问题、DEM误差分布实验和DEM内插误差新认识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DEM误差研究的主要进展,用“中误差”讨论DEM传递误差是建立在测量误差传递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沿用“中误差”来讨论DEM内插模型逼近误差和DEM整体误差却缺乏理论依据。DEM误差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实验对DEM中误差评价法所应具备的随机误差性提出质疑,却可以用基于逼近理论的DEM内插模型来解释,说明用逼近误差理论研究DEM内插误差的途径是正确、可行的。
从数字高程模型(DEM)传递误差、基于中误差的DEM误差模型及其主要问题、DEM误差分布实验和DEM内插误差新认识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DEM误差研究的主要进展,用“中误差”讨论DEM传递误差是建立在测量误差传递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沿用“中误差”来讨论DEM内插模型逼近误差和DEM整体误差却缺乏理论依据。DEM误差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实验对DEM中误差评价法所应具备的随机误差性提出质疑,却可以用基于逼近理论的DEM内插模型来解释,说明用逼近误差理论研究DEM内插误差的途径是正确、可行的。
2011, 36(5): 575-578.
摘要:
在现有的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林火蔓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元胞作用域的概念,将元胞自身属性与外界影响通过作用域的概念归纳为一个整体。建立的基于元胞作用域的林火蔓延模型不仅包括中心元胞的属性,如可燃物类型、气温等,还将邻居元胞的点燃系数、距离系数、风作用项及地形作用项纳入考虑范畴,其中距离系数以基于地图代数的障碍距离为基础,地形作用项则以DEM为基础求取。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元胞作用域的林火蔓延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林火蔓延的过程。
在现有的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林火蔓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元胞作用域的概念,将元胞自身属性与外界影响通过作用域的概念归纳为一个整体。建立的基于元胞作用域的林火蔓延模型不仅包括中心元胞的属性,如可燃物类型、气温等,还将邻居元胞的点燃系数、距离系数、风作用项及地形作用项纳入考虑范畴,其中距离系数以基于地图代数的障碍距离为基础,地形作用项则以DEM为基础求取。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元胞作用域的林火蔓延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林火蔓延的过程。
2011, 36(5): 579-583.
摘要:
分析了异构建筑在三维拓扑重建中的问题,依据拓扑数据模型的需求,提出了基于顶图、底图和结构图的自动拓扑重建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对异构建筑进行整体三维拓扑重建,不仅保留了建筑内每一实体单元的内拓扑,同时也兼顾了实体间的外拓扑。基于该方法,设计并开发了三维地籍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生成模块,以深圳市某小区为实验区,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分析了异构建筑在三维拓扑重建中的问题,依据拓扑数据模型的需求,提出了基于顶图、底图和结构图的自动拓扑重建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对异构建筑进行整体三维拓扑重建,不仅保留了建筑内每一实体单元的内拓扑,同时也兼顾了实体间的外拓扑。基于该方法,设计并开发了三维地籍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生成模块,以深圳市某小区为实验区,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011, 36(5): 584-587.
摘要:
分析了位于建筑物多边形外侧的凹部结构特征及其类型,探讨了一种基于凹部层次结构的建筑物多边形渐进式化简方法,即以三角形为形状基元,用约束Delaunay三角化方法对建筑物多边形进行空间剖分,从凹部三角形树中提取三角形序列,通过匹配特征序列识别凹部的基本模式,以确定和实施相应的凹部化简方法,在此基础上迭代执行识别-化简过程,以实现对建筑物复杂凹部的渐进式化简。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结构化和渐进综合的特点。
分析了位于建筑物多边形外侧的凹部结构特征及其类型,探讨了一种基于凹部层次结构的建筑物多边形渐进式化简方法,即以三角形为形状基元,用约束Delaunay三角化方法对建筑物多边形进行空间剖分,从凹部三角形树中提取三角形序列,通过匹配特征序列识别凹部的基本模式,以确定和实施相应的凹部化简方法,在此基础上迭代执行识别-化简过程,以实现对建筑物复杂凹部的渐进式化简。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结构化和渐进综合的特点。
2011, 36(5): 588-592.
摘要:
在现有的基于粗集的GIS信息综合的基础上,针对GIS信息表的特殊性,提出了先离散化再添加决策属性的粗集计算思路,采取动态评价目标重要性并选取的方法对目标进行综合。实验表明,该离散化思路可以很好地解决GIS信息表的离散化效率问题,动态评价选取的方法不仅能综合考虑目标的空间及属性信息,而且可以保持目标综合前后空间特征的一致性。
在现有的基于粗集的GIS信息综合的基础上,针对GIS信息表的特殊性,提出了先离散化再添加决策属性的粗集计算思路,采取动态评价目标重要性并选取的方法对目标进行综合。实验表明,该离散化思路可以很好地解决GIS信息表的离散化效率问题,动态评价选取的方法不仅能综合考虑目标的空间及属性信息,而且可以保持目标综合前后空间特征的一致性。
2011, 36(5): 593-595.
摘要:
对已有的生成树搜索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广度优先的思想搜索,线性表结构存储数据,提高了算法的时间效率,简化了计算复杂度,使得该方法更加适用于大型测量控制网的最小闭合环搜索。
对已有的生成树搜索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广度优先的思想搜索,线性表结构存储数据,提高了算法的时间效率,简化了计算复杂度,使得该方法更加适用于大型测量控制网的最小闭合环搜索。
2011, 36(5): 596-600.
摘要:
提出了GNSS/INS紧组合导航的抗差EKF算法,采用21状态GNSS/INS紧组合状态方程,根据多余观测分量及预测残差统计构造抗差等价增益矩阵,建立抗差EKF算法,通过迭代给出GNSS/INS组合导航的抗差解,并开发GNSS/INS紧组合导航模拟平台,通过对观测值加入单粗差、多粗差及缓慢增长三类误差,测试本文算法对不同粗差的抑制能力。分析表明,抗差EKF可以将三类粗差抑制在相应观测值的残差中,达到削弱其对状态参数估计的影响。本文算例证明,抗差EKF算法可将导航解的误差精度从dm级提高为cm级甚至mm级,导航精度及可靠性得到明显提高。
提出了GNSS/INS紧组合导航的抗差EKF算法,采用21状态GNSS/INS紧组合状态方程,根据多余观测分量及预测残差统计构造抗差等价增益矩阵,建立抗差EKF算法,通过迭代给出GNSS/INS组合导航的抗差解,并开发GNSS/INS紧组合导航模拟平台,通过对观测值加入单粗差、多粗差及缓慢增长三类误差,测试本文算法对不同粗差的抑制能力。分析表明,抗差EKF可以将三类粗差抑制在相应观测值的残差中,达到削弱其对状态参数估计的影响。本文算例证明,抗差EKF算法可将导航解的误差精度从dm级提高为cm级甚至mm级,导航精度及可靠性得到明显提高。
2011, 36(5): 601-604.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算法。GPS信号可用时,该算法分别将惯性传感器的输出以及卡尔曼滤波器的输出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及理想输出信息,并进行在线训练;当GPS信息失锁时,利用已经训练好的神经网络预测各导航参数误差,并校正SINS。地面静态实验与动态跑车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算法。GPS信号可用时,该算法分别将惯性传感器的输出以及卡尔曼滤波器的输出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及理想输出信息,并进行在线训练;当GPS信息失锁时,利用已经训练好的神经网络预测各导航参数误差,并校正SINS。地面静态实验与动态跑车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2011, 36(5): 605-608.
摘要:
主要考察了CEI对静止轨道共位卫星的轨道确定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利用CEI对共位卫星进行定轨时,需采用基线阵列。对于110°E共位卫星采用三亚-昆明基线阵列、10 km基线和2 d的数据,可使绝对轨道精度达百米级;外推至14 d时,相对轨道精度保持在m级。同样,要使绝对和相对轨道精度达到相同的量级,对于80°E共位卫星,需选用昆明-三亚基线阵列、100 km基线和1 d的观测弧段;对于140°E共位卫星,需选用上海-三亚基线阵列5、0 km基线和2 d的观测弧段。
主要考察了CEI对静止轨道共位卫星的轨道确定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利用CEI对共位卫星进行定轨时,需采用基线阵列。对于110°E共位卫星采用三亚-昆明基线阵列、10 km基线和2 d的数据,可使绝对轨道精度达百米级;外推至14 d时,相对轨道精度保持在m级。同样,要使绝对和相对轨道精度达到相同的量级,对于80°E共位卫星,需选用昆明-三亚基线阵列、100 km基线和1 d的观测弧段;对于140°E共位卫星,需选用上海-三亚基线阵列5、0 km基线和2 d的观测弧段。
2011, 36(5): 609-611.
摘要:
对现有的恒星日滤波方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利用站点获得的卫星星历分段计算卫星平均轨道周期的方法。实例结果表明,相比修正前的恒星日滤波,修正后的滤波可更有效地提高定位精度,坐标三分量(N、E、U)分别提高了4.5%、5.2%和6.2%,而且在0.001~0.08 Hz频率域上也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对现有的恒星日滤波方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利用站点获得的卫星星历分段计算卫星平均轨道周期的方法。实例结果表明,相比修正前的恒星日滤波,修正后的滤波可更有效地提高定位精度,坐标三分量(N、E、U)分别提高了4.5%、5.2%和6.2%,而且在0.001~0.08 Hz频率域上也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2011, 36(5): 612-616.
摘要:
提出了处理附有病态约束矩阵的等式约束反演问题的岭估计解法,推导了相应的求解公式及均方误差评定精度的方法,给出了确定附有病态约束矩阵的等式约束反演中岭参数的岭迹法、广义交叉核实法和L曲线法。算例比较了三种确定岭参数的方法在处理附有病态约束矩阵的等式约束反演问题中的优缺点,并与截断SVD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提出了处理附有病态约束矩阵的等式约束反演问题的岭估计解法,推导了相应的求解公式及均方误差评定精度的方法,给出了确定附有病态约束矩阵的等式约束反演中岭参数的岭迹法、广义交叉核实法和L曲线法。算例比较了三种确定岭参数的方法在处理附有病态约束矩阵的等式约束反演问题中的优缺点,并与截断SVD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2011, 36(5): 617-620.
摘要:
研究了基于GOCE卫星轨迹交叉点不符值的SGG数据精度评定方法,针对经典评定公式评价精度偏低的不足,提出了修正的精度评定公式;分析了系统误差对上述评定方法的影响,针对尺度因子会同比例放大或缩小精度评定结果,建议利用现有的重力场模型对尺度因子进行预先标定。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无系统误差情况下,经典评定公式评价出的数据精度比实际精度偏低,相对误差约13%,而利用本文提出的修正公式可较准确地估计数据精度,相对误差降至5%。有系统误差情况下,利用现有的重力场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标定尺度因子,其标定相对误差最大值不超过2%,平均值在0.9%左右。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公式进行数据精度评定,其结果与无系统误差情况下的结果相差无几,相对误差也在5%。
研究了基于GOCE卫星轨迹交叉点不符值的SGG数据精度评定方法,针对经典评定公式评价精度偏低的不足,提出了修正的精度评定公式;分析了系统误差对上述评定方法的影响,针对尺度因子会同比例放大或缩小精度评定结果,建议利用现有的重力场模型对尺度因子进行预先标定。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无系统误差情况下,经典评定公式评价出的数据精度比实际精度偏低,相对误差约13%,而利用本文提出的修正公式可较准确地估计数据精度,相对误差降至5%。有系统误差情况下,利用现有的重力场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标定尺度因子,其标定相对误差最大值不超过2%,平均值在0.9%左右。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公式进行数据精度评定,其结果与无系统误差情况下的结果相差无几,相对误差也在5%。
2011, 36(5): 621-624.
摘要:
GPS水准大地水准面与重力大地水准面之差不仅由基准不同引起,而且也包含重力与GPS水准观测值的误差。建立了这两个水准面之差与基准转换参数、重力和GPS水准观测值的残差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最小二乘准则解算了基准转换参数和重力与GPS水准观测值的残差,即计算转换参数及重力与GPS观测值的改正。尤其当GPS水准精度远高于重力水准面时,联合解算模型可固定GPS水准大地水准面,只对重力观测值进行改正。
GPS水准大地水准面与重力大地水准面之差不仅由基准不同引起,而且也包含重力与GPS水准观测值的误差。建立了这两个水准面之差与基准转换参数、重力和GPS水准观测值的残差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最小二乘准则解算了基准转换参数和重力与GPS水准观测值的残差,即计算转换参数及重力与GPS观测值的改正。尤其当GPS水准精度远高于重力水准面时,联合解算模型可固定GPS水准大地水准面,只对重力观测值进行改正。
2011, 36(5): 625-629.
摘要:
为了削弱各类误差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误差综合补偿方法:第一阶段采用相关分析法对仪器厂家标定的交叉耦合改正(CC改正)的不足进行修正;第二阶段采用测线网平差对各类剩余误差的综合影响进行补偿。实际观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为了削弱各类误差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误差综合补偿方法:第一阶段采用相关分析法对仪器厂家标定的交叉耦合改正(CC改正)的不足进行修正;第二阶段采用测线网平差对各类剩余误差的综合影响进行补偿。实际观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