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8卷 第4期
2003, 28(4): 379-385.
摘要:
简单回顾了"定向片法"和"EFP法"计算外方位元素的原理,指出仅仅利用三线阵CCD影像及地面控制点的空中三角测量,不能实现单航线角隅各一个控制点的平差计算模型与实地的相似性(不计像点观测误差)。利用EFP法空中三角测量的原理,进一步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在相邻EFP像片之间增设连接点,同时要求在航线首末基线范围内的连接点带地面坐标或连接点在其左、右EFP像片上的坐标之一是其真中心投影坐标。在其控制下,平差结果实现了包括基线数B=2在内的单航线平差计算的模型基本与实地相似,并列出了在多种情况下利用计算机模拟数据进行平差精度统计的结果。最后就解决连接点真中心投影坐标获取问题,对三线阵CCD相机提出了附加要求,即在正视CCD线阵右侧附加两个1500像元×1500像元(或更小)的CCD面阵的构想方案。
简单回顾了"定向片法"和"EFP法"计算外方位元素的原理,指出仅仅利用三线阵CCD影像及地面控制点的空中三角测量,不能实现单航线角隅各一个控制点的平差计算模型与实地的相似性(不计像点观测误差)。利用EFP法空中三角测量的原理,进一步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在相邻EFP像片之间增设连接点,同时要求在航线首末基线范围内的连接点带地面坐标或连接点在其左、右EFP像片上的坐标之一是其真中心投影坐标。在其控制下,平差结果实现了包括基线数B=2在内的单航线平差计算的模型基本与实地相似,并列出了在多种情况下利用计算机模拟数据进行平差精度统计的结果。最后就解决连接点真中心投影坐标获取问题,对三线阵CCD相机提出了附加要求,即在正视CCD线阵右侧附加两个1500像元×1500像元(或更小)的CCD面阵的构想方案。
2003, 28(4): 386-388,396.
摘要:
首先给出联邦滤波各局部输出量之间的相关协方差矩阵,进而给出了基于各传感器独立观测信息的动、静态滤波解法,这种解法避免了重复使用载体状态方程信息的问题,保证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最优性,而且很容易扩展到抗差滤波和自适应滤波融合。
首先给出联邦滤波各局部输出量之间的相关协方差矩阵,进而给出了基于各传感器独立观测信息的动、静态滤波解法,这种解法避免了重复使用载体状态方程信息的问题,保证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最优性,而且很容易扩展到抗差滤波和自适应滤波融合。
2003, 28(4): 389-392.
摘要:
基于我国新研制的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基本配置,提出了3种可供选择的波浪改正计算方案(也称为深度值归算方案),具体分析了3种方案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并从理论上对3种改正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估算。
基于我国新研制的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基本配置,提出了3种可供选择的波浪改正计算方案(也称为深度值归算方案),具体分析了3种方案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并从理论上对3种改正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估算。
2003, 28(4): 393-396.
摘要:
利用三峡地区8个监测点连续三天的监测数据,联合3个IGS站在此期间的观测,反演了各监测点对流层上空的天顶总延迟ZTD,利用外推的地表气压资料由模型分离出其中的静力学延迟ZHD,得到天顶湿延迟ZWD含量,并对湿延迟变化趋势线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区域短时间内每间隔两小时湿延迟分布图的分析,探讨了利用地基GPS气象原理在短时间内观测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的可行性。
利用三峡地区8个监测点连续三天的监测数据,联合3个IGS站在此期间的观测,反演了各监测点对流层上空的天顶总延迟ZTD,利用外推的地表气压资料由模型分离出其中的静力学延迟ZHD,得到天顶湿延迟ZWD含量,并对湿延迟变化趋势线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区域短时间内每间隔两小时湿延迟分布图的分析,探讨了利用地基GPS气象原理在短时间内观测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的可行性。
2003, 28(4): 397-399,416.
摘要:
详细分析了在高海拔地区利用Saastamoinen和Hopfield两种模型推算水汽含量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通过对高程不同的测站上实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给出了Hopfield模型的修正项。
详细分析了在高海拔地区利用Saastamoinen和Hopfield两种模型推算水汽含量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通过对高程不同的测站上实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给出了Hopfield模型的修正项。
2003, 28(4): 400-404.
摘要:
在概括控制网观测值粗差探测方法研究进展和讨论多维粗差定位与定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粗差的搜索、判断和算法,并在控制网数据处理通用软件包中得到实现。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粗差定位与定值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概括控制网观测值粗差探测方法研究进展和讨论多维粗差定位与定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粗差的搜索、判断和算法,并在控制网数据处理通用软件包中得到实现。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粗差定位与定值时应注意的问题。
2003, 28(4): 405-408,421.
摘要:
根据海洋负荷潮理论,利用NAO99b全球海潮模型,计算了中国部分IGS站的海潮位移改正,并将海潮位移改正应用到GPS数据处理当中。在GAMIT软件的解算过程中,分别按加入和不加入海潮位移改正,对GPS基线分量和测站坐标分别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潮位移改正无论是对GPS基线分量还是对测站坐标,都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海洋负荷潮理论,利用NAO99b全球海潮模型,计算了中国部分IGS站的海潮位移改正,并将海潮位移改正应用到GPS数据处理当中。在GAMIT软件的解算过程中,分别按加入和不加入海潮位移改正,对GPS基线分量和测站坐标分别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潮位移改正无论是对GPS基线分量还是对测站坐标,都有一定的影响。
2003, 28(4): 409-412.
摘要:
介绍了精密单点定位所用的数学模型及解算方案,着重分析了基于GPS非差双频观测值进行精密单点定位的误差模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卫星钟差的估算和内插、数据和解的一致性及精密单点定位能达到的精度等问题,并和双差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精密星历及卫星钟改正参数的精密单点定位可达到cm级精度。
介绍了精密单点定位所用的数学模型及解算方案,着重分析了基于GPS非差双频观测值进行精密单点定位的误差模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卫星钟差的估算和内插、数据和解的一致性及精密单点定位能达到的精度等问题,并和双差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精密星历及卫星钟改正参数的精密单点定位可达到cm级精度。
2003, 28(4): 413-416.
摘要:
利用1999年3月至2002年3月期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5个GPS基准站与周边国家IGS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并对提高GPS基准站的观测精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GPS基准站的时间序列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高程分量的周期性最为明显,GPS点位高程时间序列拟合曲线的波峰和波谷出现的时间表现为区域性的不同。
利用1999年3月至2002年3月期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5个GPS基准站与周边国家IGS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并对提高GPS基准站的观测精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GPS基准站的时间序列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高程分量的周期性最为明显,GPS点位高程时间序列拟合曲线的波峰和波谷出现的时间表现为区域性的不同。
2003, 28(4): 417-421.
摘要:
介绍了该网的布网方案、点位的选取、观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案等,并且阐述了对六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分析的方法,给出了青藏高原北缘板内块体相互运动变化的趋势。
介绍了该网的布网方案、点位的选取、观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案等,并且阐述了对六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分析的方法,给出了青藏高原北缘板内块体相互运动变化的趋势。
2003, 28(4): 422-424.
摘要:
利用GPS伪距与载波相位联合数据处理的方法,分析了2000年7月14日太阳耀斑爆发期间,武汉、北京、乌鲁木齐GPS观测数据得到的电离层TEC,提出了利用多项式拟合计算由耀斑引起的电离层TEC增加量的方法。
利用GPS伪距与载波相位联合数据处理的方法,分析了2000年7月14日太阳耀斑爆发期间,武汉、北京、乌鲁木齐GPS观测数据得到的电离层TEC,提出了利用多项式拟合计算由耀斑引起的电离层TEC增加量的方法。
2003, 28(4): 425-428.
摘要:
对GPS台站时间序列进行了研究,对我国IGS连续跟踪站高程分量的数据进行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用最小二乘法将时间序列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分离,并利用AR模型建模。通过分析,获得拉萨、上海和武汉GPS连续跟踪站的有色噪声特征。
对GPS台站时间序列进行了研究,对我国IGS连续跟踪站高程分量的数据进行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用最小二乘法将时间序列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分离,并利用AR模型建模。通过分析,获得拉萨、上海和武汉GPS连续跟踪站的有色噪声特征。
2003, 28(4): 429-431.
摘要:
导出了谱修正迭代结果的协因数矩阵QXX,证明了当法方程系数矩阵N满秩且呈良态时,QXX就是N的凯利逆N-1;当N秩亏时,QXX就是N的Moore-Penrose逆N+。
导出了谱修正迭代结果的协因数矩阵QXX,证明了当法方程系数矩阵N满秩且呈良态时,QXX就是N的凯利逆N-1;当N秩亏时,QXX就是N的Moore-Penrose逆N+。
2003, 28(4): 432-434,443.
摘要:
论述了高精度推求正高的两种方法,并对正高精度的推估及其在模型上的试算也作了讨论,对于海拔为5000m的高山,正高的误差一般不超过±10cm,这与距青岛水准原点达数千公里的西部高山(原)处正常高的精度也比较接近。
论述了高精度推求正高的两种方法,并对正高精度的推估及其在模型上的试算也作了讨论,对于海拔为5000m的高山,正高的误差一般不超过±10cm,这与距青岛水准原点达数千公里的西部高山(原)处正常高的精度也比较接近。
2003, 28(4): 435-439.
摘要:
主要研究大气引力变化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在经典的负荷理论基础上,从运动方程着手,定义了大气引力勒夫数,并推导了高阶引力勒夫数的渐近表达式、大气引力造成的地球变形的地表位移、重力、地倾斜、应变等格林函数;编写程序计算了引力勒夫数和地球形变格林函数的理论值。
主要研究大气引力变化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在经典的负荷理论基础上,从运动方程着手,定义了大气引力勒夫数,并推导了高阶引力勒夫数的渐近表达式、大气引力造成的地球变形的地表位移、重力、地倾斜、应变等格林函数;编写程序计算了引力勒夫数和地球形变格林函数的理论值。
2003, 28(4): 440-443.
摘要:
将SLR资料计算的轨道与CODE轨道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转换到RTN坐标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种轨道差值在轨道径向、法向和沿轨方向的精度分别优于10cm、50cm和45cm;SLR和微波资料确定的GLONASS卫星轨道在径向存在系统误差,该系统误差随卫星轨道面的不同而不同。
将SLR资料计算的轨道与CODE轨道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转换到RTN坐标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种轨道差值在轨道径向、法向和沿轨方向的精度分别优于10cm、50cm和45cm;SLR和微波资料确定的GLONASS卫星轨道在径向存在系统误差,该系统误差随卫星轨道面的不同而不同。
2003, 28(4): 444-447.
摘要:
针对单线阵CCD卫星影像外方位元素解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以往解决办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广义岭估计进行解算,并说明了确定广义岭估计参数的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简便、稳定、有效。
针对单线阵CCD卫星影像外方位元素解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以往解决办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广义岭估计进行解算,并说明了确定广义岭估计参数的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简便、稳定、有效。
2003, 28(4): 448-451.
摘要:
根据GPS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的几何关系,在超短基线相对定位法的基础上,利用旋转天线,结合精密水准测量,给出了一种天线相位中心偏差三维检验的方法。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适合于在野外对GPS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进行实际检定。
根据GPS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的几何关系,在超短基线相对定位法的基础上,利用旋转天线,结合精密水准测量,给出了一种天线相位中心偏差三维检验的方法。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适合于在野外对GPS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进行实际检定。
2003, 28(4): 452-454.
摘要:
提出先采用线性规划来确定残差的初值,然后再进行选权迭代这样一种方法,其估计结果既具有线性规划的稳健性,又具有最小二乘的最优性。试验表明,这种基于线性规划的稳健估计具有很强的稳健性和检测粗差的能力,其计算结果与没有粗差时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一致,且方法简单、可靠、实用。
提出先采用线性规划来确定残差的初值,然后再进行选权迭代这样一种方法,其估计结果既具有线性规划的稳健性,又具有最小二乘的最优性。试验表明,这种基于线性规划的稳健估计具有很强的稳健性和检测粗差的能力,其计算结果与没有粗差时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一致,且方法简单、可靠、实用。
2003, 28(4): 455-457.
摘要:
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卫星所受非引力加速度的精度是利用该技术精确恢复重力场的重要指标。根据卫星运动理论,给出了轨道升交点赤经摄动、近升距摄动、卫星运动、坐标轴旋转引起的加速度性质以及相应表达式。针对CHAMP卫星轨道,讨论了各项的影响量级。
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卫星所受非引力加速度的精度是利用该技术精确恢复重力场的重要指标。根据卫星运动理论,给出了轨道升交点赤经摄动、近升距摄动、卫星运动、坐标轴旋转引起的加速度性质以及相应表达式。针对CHAMP卫星轨道,讨论了各项的影响量级。
2003, 28(4): 458-462.
摘要:
提出了一种分层分级分区式多比例尺GIS方案,在提出的空间数据模型基础上,按照地图综合方法,发展了适合本文方案的多比例尺GIS空间数据模型,并通过试验说明了新方案及其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讨论了实施中几种情况的解决办法。
提出了一种分层分级分区式多比例尺GIS方案,在提出的空间数据模型基础上,按照地图综合方法,发展了适合本文方案的多比例尺GIS空间数据模型,并通过试验说明了新方案及其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讨论了实施中几种情况的解决办法。
2003, 28(4): 463-467.
摘要:
GIS在开采沉陷领域的应用可从数据与信息管理、基本空间分析、GIS与专业模型结合、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四个层次进行。GIS与专业模型结合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方式,其实现方法包括基于数据传输的松散式结合、基于共同用户界面的表面无缝结合、内嵌式结合等,基于组件开发技术实现二者结合的方法最具前景,符合当前GIS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GIS与开采沉陷专业模型结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GIS在开采沉陷领域的应用可从数据与信息管理、基本空间分析、GIS与专业模型结合、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四个层次进行。GIS与专业模型结合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方式,其实现方法包括基于数据传输的松散式结合、基于共同用户界面的表面无缝结合、内嵌式结合等,基于组件开发技术实现二者结合的方法最具前景,符合当前GIS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GIS与开采沉陷专业模型结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003, 28(4): 468-471,479.
摘要:
运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观点,建立了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方向关系形式化描述模型,并详细阐述了模型的逻辑结构、数据结构和空间方向的计算过程。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列举了该模型计算空间方向的几个例子,并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运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观点,建立了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方向关系形式化描述模型,并详细阐述了模型的逻辑结构、数据结构和空间方向的计算过程。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列举了该模型计算空间方向的几个例子,并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2003, 28(4): 472-475.
摘要:
探讨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并结合城市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在空间概念上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客户空间关系管理(CSRM)概念,论述了CSRM系统的基本技术框架和特点,分析了CSRM在企业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主要功能,探索了一条GIS应用于商业分析的新思路。
探讨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并结合城市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在空间概念上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客户空间关系管理(CSRM)概念,论述了CSRM系统的基本技术框架和特点,分析了CSRM在企业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主要功能,探索了一条GIS应用于商业分析的新思路。
2003, 28(4): 476-479.
摘要:
利用描述空间数据分布的Voronoi图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样本空间数据分布特性,从理论上论述了样本集中各类样本数差异较大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顾及数据空间分布特性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利用描述空间数据分布的Voronoi图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样本空间数据分布特性,从理论上论述了样本集中各类样本数差异较大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顾及数据空间分布特性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2003, 28(4): 480-483,502.
摘要:
实现了一种基于视点的实时交互的多分辨率地形模型,在数据结构、空间连续性、时间连续性、视景体裁剪、扇形绘制和纹理映射等方面详细讨论了该模型实现的技术细节。试验表明,该算法简单、有效,大大加快了图形显示速度,并节约了内存空间。
实现了一种基于视点的实时交互的多分辨率地形模型,在数据结构、空间连续性、时间连续性、视景体裁剪、扇形绘制和纹理映射等方面详细讨论了该模型实现的技术细节。试验表明,该算法简单、有效,大大加快了图形显示速度,并节约了内存空间。
2003, 28(4): 484-487,491.
摘要:
根据对环北京地区沙化土地野外光谱数据采集工作,探讨了光谱数据采集的技术方法选择,并以ASD FieldSpecTM FR全波段野外光谱仪所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对影响光谱数据共享的辅助数据进行了讨论。
根据对环北京地区沙化土地野外光谱数据采集工作,探讨了光谱数据采集的技术方法选择,并以ASD FieldSpecTM FR全波段野外光谱仪所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对影响光谱数据共享的辅助数据进行了讨论。
2003, 28(4): 488-491.
摘要:
详细探讨了基于平面上的特征约束点(无论在曲线上还是在曲线外)的曲线化简,并针对各种情况提出了一致性化简的方法。
详细探讨了基于平面上的特征约束点(无论在曲线上还是在曲线外)的曲线化简,并针对各种情况提出了一致性化简的方法。
2003, 28(4): 492-495.
摘要:
在分析有限元方法处理地图目标移位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地图目标移位产生的空间关系冲突传播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利用空间推理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维护地图目标空间关系的算法。
在分析有限元方法处理地图目标移位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地图目标移位产生的空间关系冲突传播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利用空间推理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维护地图目标空间关系的算法。
2003, 28(4): 496-498.
摘要:
详细介绍了提升方法实现的原理和构造的3个步骤,利用提升方法来处理浙江某地DEM数据,对其进行多尺度表达,并同第一代小波变换的多尺度表达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实例表明,提升方法有计算速度快、变换过程中数据无损失、可以很好地保持边缘数据质量等许多优点。
详细介绍了提升方法实现的原理和构造的3个步骤,利用提升方法来处理浙江某地DEM数据,对其进行多尺度表达,并同第一代小波变换的多尺度表达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实例表明,提升方法有计算速度快、变换过程中数据无损失、可以很好地保持边缘数据质量等许多优点。
2003, 28(4): 499-502.
摘要:
以LVS为例构建了一个集群系统,对部分LVS核心程序进行了修改,并加入了一种新的分配算法,在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LVS为例构建了一个集群系统,对部分LVS核心程序进行了修改,并加入了一种新的分配算法,在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