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楼益栋, 郑福, 龚晓鹏, 辜声峰
- LOU Yidong, ZHENG Fu, GONG Xiaopeng, GU Shengfeng
- QZSS系统在中国区域增强服务性能评估与分析
- Evaluation of QZSS System Augmentation Service Performance in China Region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6, 41(3): 298-303
-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6, 41(3): 298-303
- http://dx.doi.org/10.13203/j.whugis2014027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1-19
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是由日本研制的多任务卫星系统,主要为增强GPS在日本区域的可用性,是一个区域性的辅助导航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将有三颗高轨卫星,可以确保在日本区域至少跟踪1颗准天顶卫星(QZS),目前只有一颗在轨卫星(PRN193)。为确保同现代化的GPS信号的兼容性以及互操作性,QZSS播发L1C/A、L1C、L2C以及L5信号,同时L1C与L5同欧洲伽利略(Galileo)系统的E1、E5a同样兼容。通过播发同GPS相似并且兼容的信号,QZSS大大改善了日本区域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定位的可用性以及可靠性。与其他导航卫星不同,QZS卫星共有两个发射信号的天线:LS-ANT在L1频段播发亚m级的L1-SAIF信号(submeter-class augmentation with integrity function),提供类似于目前SBAS的服务,播发包括GPS以及GLONASS的增强信息;另一个天线L-ANT,用于播发一般的导航信号,并且在E6(伽利略E6)频段上播发LEX信号(l-band experimental signal),主要提供高精度导航服务[3]。
Rho等对WAAS(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的轨道钟差产品进行了评定,指出目前WAAS用户测距误差URE为0.5 m,同时使用WAAS差分产品进行了基于载波的PPP定位实验,通过24 h的静态定位,平面精度可达到cm级[5]。Heβelbarth等使用SBAS轨道与钟差改正数进行了精密单点定位实验,分别对北美的WAAS、欧洲的EGNOS (European Geostationary Navigation Overlay Service)以及日本的MSAS(Multi-functional Satellite Augmentation System)等3个增强系统进行了验证,使用WAAS差分信息,2 h的动态PPP可实现0.3 m的精度,与WAAS相比,EGNOS和MSAS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差,STD值是WAAS的2~4倍[1]。李作虎等使用仿真数据分析了在日本和中国中东部地区QZSS对GPS的导航精度增强性能、完好性增强性能以及可用性性能[8]。
1 L1-SAIF与LEX增强信号 1.1 L1-SAIF与LEX增强信息比较L1-SAIF信号是由日本ENRI(Electronic Navigation Research Institude)设计的,通过BPSK在L1 C/A(PRN 183)调制,类似于目前的SBAS系统,播发协议是RTCA协议,提供包括GPS、GLONASS、QZSS甚至Galileo(计划中)多GNSS星座的实时亚m级广域差分改正服务、完好性信息以及用于改善定位的测距功能。LEX信号是由日本JAXA(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设计,通过BPSK在E6频段(PRN 193)上调制,主要提供高精度实时PPP服务。相比L1-SAIF 250 bits/s的数据流,LEX数据传输速率更快,达到了2 000 bits/s。目前,L1-SAIF信息以扩展的EMS(EGNOS Message Server)文件格式存储,EMS文件是由EGNOS为SBAS数据采用的格式,在此进行了扩展,包括了GPS、GLONASS以及QZSS多系统的导航信息。LEX则是用JAXA特有的格式进行存储,目前包括GPS与QZSS星的导航信息。
如表 1所示,除信息类型10和11为LEX播发信息,其余为L1-SAIF播发信息。L1-SAIF播发的快变、慢变改正数是相对广播星历而言的,用户在使用L1-SAIF差分改正数时,需要根据慢变改正数中的数据龄期(IODE)与广播星历的IODE相互匹配,然后恢复得到精密星历与钟差,计算公式如式(1)、式(2),其中在播发信息中如果速度编码为0,则慢变改正数变率( )为 0。但是由于播发信息编码的分辨率(0.125 m)较低,因此,恢复得到的精密星历与钟差精度相对较低。LEX播发信息中,类型10以及类型11包括GPS与QZS卫星(32+3)轨道、钟差,电离层 以及硬件延迟产品,其中电离层参数在类型11中,但只适用于日本区域。一个完整的LEX数据包由11个类型10和1个类型11组成。轨道参数由位置参数POS(x,y,z)、速度参数VEL(x,y,z)、加速度参数ACC(x,y,z)以及加加速度JERK(x,y,z)参数最终确定,计算公式如式(3),钟差参数包括钟差Af0与钟速Af1。相对于L1-SAIF 0.125 m的分辨率,LEX播发参数分辨率很高,至少μm级,因此,轨道与钟差精度损失很小。
式中,t为当前时间;toe为信息播发时刻。
信息类型 | 数据类型 | 内容 | 分辨率 | 更新间隔 |
2-6, 24 | 快变改正 |
FC UDREI |
0.125 m - | 10 s |
24/25 |
混合/慢变 改正 |
Δx、Δy、Δz Af0/Af1 |
0.125 m 2-11 m/s (2-31s/2-39s)/s | 60 s/180 s |
26 | 电离层延迟改正 |
IIGP GIVEI |
0.125 m - | 300 s |
10 | 星历、钟差 |
POS(x, y, z) VEL(x, y, z) ACC(x, y, z) JERK(x, y, z) Af0/Af1 |
2-6m 2-15m/s 2-24m/s2 2-32m/s3 (2-35s/2-48s)/s | 3 min |
11 | 电离层(轨道、钟差同类型10) |
φ0、λ0
E00 E10、E20、 E01、 E11 E21 |
1×10-5 radian 1×10-3 m 0.01 m/radian2 0.1 m/radian3 | 30 min |
L1-SAIF类似于SBAS系统的区域增强信号,播发的增强信息只是针对于 L1单频用户。钟差是以C1/X2(X2=C1+P1-P2) 为基准估计的[1, 4],而GPS广播星历是以P1/P2为基准[2],因此,L1-SAIF与广播星历钟差隐含的基准不同,该基准差异由卫星信号硬件延迟引起。Rho等对WAAS差分改正数的钟差基准同广播星历的基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指出用户在使用WAAS差分改正数时需要改正1.546倍的dcbP1C1(码间偏差),其中dcbP1C1可使用CODE提供的产品,也可以自己估计,具体算法参见文献[5]。LEX是一个全球增强系统,播发的钟差是以P1/P2为基准,这与广播星历以及精密钟差的基准是一致的,因此,用户在使用L1-SAIF和LEX信息时应当区别对待。另外,L1-SAIF与LEX还播发码间偏差,这样可以方便用户使用其他频率进行导航定位,关于码间偏差的使用算法见参考文献[3]。
目前,L1-SAIF与LEX在L1播发的电离层参数都是只针对于日本区域的。其中,L1-SAIF使用格网改正模型,依照RTCA协议,播发格网点(信息类型18)以及电离层延迟(信息类型26),编码分辨率为0.125 m,因此L1-SAIF播发的电离层精度同样有一定的损失;LEX使用多项式拟合模型,播发起始点经纬度(φ0、λ0)以及其他梯度参数(E00、E10、E20、E01、E11、E21,如表 1所示)确定电离层延迟,具体算法见参考文献[3]。
1.2 L1-SAIF与LEX在中国区域可用性分析图 1给出部分测站一天之内QZSS卫星(J01)高度角的变化。由于QZSS卫星轨道倾角高,在日本区域基本上可连续观测QZSS卫星,如图 1所示,日本测站mizu一天之内可连续观测QZSS卫星J01,图 1中其他测站均为中国测站,从图 1中可以看出,各测站一天之内至少80%可以观测到QZSS卫星。考虑QZSS卫星的轨道特性以及同样播发与GPS兼容的观测信号,QZSS卫星将改善GPS卫星在中国区域的可用性、增强性,截止高度角越高,QZSS卫星起到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8]。分别以7°和20°为截止高度角,对60°~180°E,0~60°N的区域进行分析,以5°为间隔划分格网,分别计算各格网点一天之内的可见性,绘制QZSS卫星在研究区域的可见图,如图 2和图 3所示。由图 2和图 3可以看出,中国区域基本可以连续观测到QZSS卫星,其中东部地区即使以20°为截止高度角,一天至少有80%的时段可以观测到QZSS卫星。因此,在中国区域QZSS卫星同样可以辅助增强GPS。
由上分析可知,L1-SAIF是针对日本区域服 务的区域增强系统,在中国大部分区域无法使用L1-SAIF播发的差分改正数,而LEX是针对于全球用户服务,因此下面主要分析LEX在中国区域PPP可达到的精度。
2 增强信号定位精度评估 2.1 产品精度评估目前IGS的轨道精度约2.5 cm,钟差产品约0.075 ns(http://igscb.jpl.nasa.gov/),本文使用IGS精密产品作为参考值评估L1-SAIF与LEX播发的差分改正数与轨道钟差。IGS精密轨道是相对于质心的,而L1-SAIF与LEX播发的差分改正数或轨道是相对于卫星相位中心的,因此,需要将精密星历与L1-SAIF和LEX恢复的精密星历统一到同一参考中心,本文将IGS精密轨道改正到相位中心。此外,IGS精密轨道是在ITRF-08框架下,而L1-SAIF与LEX播发的参数目前都是在WGS-84框架下,由于两个参考框架之间的差异仅仅几个cm,因此,精度评估忽略两个参考框架之间的差异。
图 4为2012年年积日107到112连续6 d的统计结果,其中,PRN24星没有星历。从图 4可以看出,LEX播发的轨道与钟差精度明显优于L1-SAIF,由于L1-SAIF是区域增强系统,只针对日本区域服务,各个卫星的轨道、钟差精度并不相同,而LEX播发的轨道与钟差各卫星的精度基本一致。考虑L1-SAIF播发的差分改正数的区域性,在日本区域选择一个测站,分析L1-SAIF的用户测距误差(URE),计算公式如式(4)所示。以IGS测站MIZU为例,分别给出L1-SAIF与LEX URE以及轨道钟差的比较结果,如图 5、图 6所示。
式中,R、A、C分别为轨道径向、切向、法向误差;CLK为卫星钟差误差。
图 5给出了2012年年积日(DOY)107到116连续10 d的L1-SAIF产品精度统计。与IGS产品相比,L1-SAIF轨道精度3D RMS约1.6 m,径向、钟差以及切向精度基本相同,约为1 m。对双频用户而言,从式(4)可以看出用户测距误差主要与径向误差以及钟差有关,考虑L1-SAIF产品会与IGS产品有系统差,可以被接收机钟差吸收,因此,URE的精度可以用STD值(约0.5 m)反映,这与目前的SBAS系统,如北美的WAAS系统的精度是一致的。与L1-SAIF相比,LEX精度明显优于L1-SAIF的,如图 6所示。LEX恢复的精密轨道3D RMS优于1 m,径向与法向误差较小,RMS优于0.3 m,切向误差较大,RMS约0.8 m。另外,不同天的LEX恢复的精密钟差差值变化较大,RMS最大可达1.6 m,这应该是与JAXA与IGS选取的基准不同导致的,STD在不同天之间变化相对稳定。分别对统计时段内L1-SAIF与LEX的精度取均值,如表 2所示,LEX的轨道钟差产品整体比L1-SAIF的产品精度高。下面分别使用L1-SAIF与LEX产品进行精密单点定位(PPP)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两种产品的精度。
URE | 3Dorb | Clock | Radial | Along | Cross | ||
L1-SAIF | RMS/m | 1.02 | 1.63 | 1.13 | 1.16 | 1.06 | 0.43 |
STD/m | 0.56 | 0.73 | 1.10 | 0.82 | 1.04 | 0.43 | |
LEX | RMS/m | 0.96 | 0.85 | 0.95 | 0.20 | 0.77 | 0.30 |
STD/m | 0.41 | 0.52 | 0.46 | 0.20 | 0.75 | 0.30 |
由§2.1可知,LEX播发的精密产品是基于全球的,L1-SAIF播发的差分改正数只适用于日本 区域,选取日本区域以及中国区域的IGS测站(30 s采样率)进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实验,测站分布如图 7所示。分别使用L1-SAIF和LEX恢复的精密产品,PPP解算策略见参考文献[9],选用SINEX文件中的坐标作为参考坐标分别统计N、E、U三个方向的RMS值,图 8分别是使用L1-SAIF与LEX信息一周精密单点定位RMS的均值,包括LEX分别对中国和日本区域的部分测站定位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L1-SAIF差分改正数可达到1 m左右的动态PPP,平面精度优于1 m,E方向RMS统计值优于0.5 m,N方向精度低于E方向精度,分析原因,主要由区域增强系统可视卫星几何分布不均引起。使用LEX增强信息可达到dm级精度,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统计值约0.2 m,高程方向RMS可达0.5 m,其中日本区域的aira与smst测站的高程精度略差,需要进一步分析。
图 9给出了mizu、stk2以及yssk等3个测站使用L1-SAIF差分信息动态PPP的时间序列,图 10是bjfs、urum以及mizu等3个测站使用LEX增强信息动态PPP的时间序列。对比图 9与图 10,使用LEX的3个测站收敛后3个方向都在1 m以内,平面优于0.5 m,使用L1-SAIF差分增强信息的3个测站平面精度约2 m,高程方向略差,最大超过4 m。从图 8与图 10可以看 出,中国区域测站使用LEX增强信息可以达到很好的定位精度,考虑中国区域基本可连续观测到QZSS卫星,尤其在东部地区以20°为截止高度角仍可连续观测QZSS卫星,因此,使用 LEX增强信息在中国区域可实现实时dm级精密单点定位。
3 结 语本文对QZSS的两种增强信息的服务性能开展研究,以IGS最终产品为参考评定L1-SAIF与LEX增强信号的精度。结果表明,L1-SAIF可以达到与目前的SBAS相同的精度,URE约0.5 m,LEX播发的轨道与钟差精度较高,三维精度约0.8 m,用户测距误差约0.4 m,可保证实现实时的dm级定位。分别使用两种增强系统恢复得到的精密产 品进行事后的动态PPP解算,解算结果表明:L1-SAIF可实现平面1 m以内,高程约1.2 m的精度,LEX精度较高,平面0.2 m,高程0.5 m。此外,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天之内80%的时段可连续观测到QZSS卫星,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以20°为截止高度角的情况下,因此,在我国使用LEX实现亚m级/dm级实时PPP定位具有可行性,同时QZSS系统IGSO卫星增强信息播发对我国北斗导航系统IGSO卫星功能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 Heβelbarth A, Wanninger L. SBAS Orbit and Satellite Clock Corrections for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J]. GPS Solutions, 2013, 17(4): 465-473 |
[2] | IS-GPS-200 (2010) Navstar GPS Space Segment/Navigation User Interfaces.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IS-GPS-200 Revision E[R]. GPS Wing (GPSW)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tegration, 2010 |
[3] |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for QZSS (IS-QZSS Ver.1.5) Available from the Following Site[OL]. http://qzss.jaxa.jp/isqzss/index_e.html, 2014 |
[4] | Rho H, Langley R B. The Usefulness of WADGPS Satellite Orbit and Clock Corrections for Dual-frequency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C]. Proc ION [LL] GNSS, Fort Worth, TX, USA, 2007 |
[5] | Rho H, Langley R B. Dual-frequency GP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with WADGPS Corrections[J]. Navigation, 2007, 54(2): 139-152 |
[6] | RTCA Inc. Minimum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 Airborneequipment, DO-229D[R]. Radio Technical Commission for Aeronautics (RTCA), Washington D C, USA, 2006 |
[7] | Sakai T, Fukushima S, Takeichi N, et al. Augmentation Performance of QZSS L1-SAIF Signal[C]. Proc ION National Technical Meeting, Fort Worth, TX, USA, 2007 |
[8] | Li Zuohu, Hao Jinming, Li Jianwen, et al. Analysis on QZSS Augmentation on Area Performance of GPS[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0,35(1):17-20(李作虎, 郝金明, 李建文, 等. QZSS 对 GPS 区域性能增强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0,35(1): 17-20) |
[9] | Shi Chuang, Zhao Qile, Geng Jiahui,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 of PANDA Software in GNSS Data Processing[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 Observation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ICEODPA), Wuhan, China,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