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6, Vol. 41 Issue (2): 143-147

文章信息

李德仁, 丁霖, 邵振峰
LI Deren, DING Lin, SHAO Zhenfeng
关于地理国情监测若干问题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Issues in 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6, 41(2): 143-147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6, 41(2): 143-147
http://dx.doi.org/10.13203/j.whugis2015055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5-09-14

关于地理国情监测若干问题的思考
李德仁1,2,3, 丁霖1,3, 邵振峰2,3     
1.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2.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79;
3.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 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地表自然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当前,我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开展普查数据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未来还将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本文针对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地理国情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从地理国情监测内容、监测尺度、监测单元、监测模型、监测频率等多个方面剖析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地理国情监测     监测模型     监测尺度     监测单元     监测频率    
Reflections on Issues in 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LI Deren1,2,3, DING Lin1,3, SHAO Zhenfeng2,3     
1. School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3.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Geospatial Technology, Wuhan 430079, China
First author: LI Deren, PhD, professor,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cademician of Euro-Asi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e is concentrated on th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RS, GPS and GI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eographic nation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digital city, digital China, smart city and smart China. E-mail: drli@whu.edu.cn
Corresponding author: SHAO Zhenfeng, PhD, professor. E-mail: shaozhenfeng@whu.edu.cn
Foundation support: The National Key Scientific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Development, No. 2012YQ16018505; the Key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o.2013BAH42F03;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o. NCET-12-0426; the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Hubei Province, No.2013CFA024; Innovative Project of Wuhan University, No.2042014kf0212; Scientific Fund of Geographic Nation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Abstract: 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includ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natural elements, cultural elements, and socio-economic information. The first national geographical census in China has recently been completed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has entered a phase of organization, summariz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ensus data. In the future, routine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nitoring will be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some issues about contents, scales, units, models,and frequency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are discussed. Firstly, in addition to the existing census contents, impervious surface and socio-economic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obtain,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Secondly, suitable scales, units of monitoring, and statistics must be determined to make monitoring results more accurate. Thirdly, based on different requirements, corresponding monitoring models must be constructed for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Finally, scientific monitoring plans ought to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rules of monitoring elements.
Key words: 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monitoring models     monitoring scale     monitoring units     monitoring frequency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涵盖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理国情是地表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在宏观层面的综合表达,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反映国家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从而客观地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

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信息支撑,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和社会经济国情。自然地理国情反映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环境状况,有助于揭示自然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人文地理国情反映人文信息的空间格局,有助于揭示人文地理国情信息与资源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经济国情反映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和变化规律,有助于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1]

地理国情监测综合利用现代测绘、遥感、GIS、空间统计学、云计算、通讯等技术,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动态、定量监测,分析评估地理国情信息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形成涵盖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环境评估、区域规划、城镇化发展、经济布局、社会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地理国情监测产品,从而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应对、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科学支撑和有力保障[2]

目前,全国地理国情监测的第一次普查工作已经完成,进入到普查数据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阶段。如何充分利用普查数据,及时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后续工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地理国情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从监测内容、监测尺度、监测单元、监测模型、监测频率等方面剖析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1 我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及其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可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分为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见表 1)。其中,每个一级类包括多个二级类,每个二级类包括多个三级类。例如,水域的二级类分为河渠、湖泊、库塘、海面和冰川与常年积雪;河渠的三级类分为河流和水渠,库塘的三级类分为水库和坑塘,冰川与常年积雪的三级类分为冰川和常年积雪。

表 1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分类总表 Tab. 1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Census Contents
地类代码一级类二级类数量三级类数量地类代码一级类二级类数量三级类数量
0100耕地220700构筑物928
0200园地7110800人工堆掘地414
0300林地8120900荒漠与裸露地表55
0400草地281000水域58
0500房屋建筑(区)5101100地理单元430
0600道路441200地形33

图 1是以行政区划为统计单元得到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辖区植被覆盖分布情况。在地理国情普查中,植被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四大类,是重要的地表覆盖数据。通过对植被覆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可为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土地整治管理、土地综合利用与开发、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农业转型发展等提供决策支持,推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图 1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辖区植被覆盖分布情况 Fig. 1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Downtown Area of Qiqihaer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
2 我国地理国情普查应增加不透水面调查和重视人文综合地理国情

目前,地理国情普查对象为我国陆地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普查内容包括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基本情况,但缺少不透水面这类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不透水面通常被作为衡量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不透水面扩张是由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时空变化趋势和对于陆地碳水通量的影响机制是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内容,深入了解不透水面扩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影响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应对全球性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不透水面扩张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土地覆盖类型的改变,进而会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同时,作为一类重要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不透水面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和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基础数据,城市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布情况对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

其次,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并未涉及社会经济类要素。社会经济地理要素作为地理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监测除了获取自然、人文地理国情信息之外,还必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规律,实现对区域内综合地理国情的现状和时空演变进行准确的表达和预测分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因而,社会经济类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可以用作获取自然与人文地理国情,但考虑到监测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不同需求,应当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将不透水面单列为一类重要的地理国情要素。在已有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如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所收集的各种数据,例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可用作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等)经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

图 2反映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2001年、2010年不透水面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变化情况。在时间维上,长江三角洲地区2001~2010年的不透水面总体上呈现快速扩张趋势。在空间维上,2001~2010年长江三角洲不透水面扩张呈现出“聚集-连通”特征。具体来看,在2001年不透水面呈孤岛状,主要集中在“Z”字形城市群轴线上,整体表现为“点-轴”分布。到2010年,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周围的不透水面增长较为明显,“点-轴”分布逐渐演变为“轴-带”分布,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和远离的“Z”字形城市群的长江三角洲北部,西南部和南部,不透水面的变化则并不显著。

图 2 长江三角洲地区2001年、2010年不透水面丰度空间分布格局 Fig. 2 Spatial Pattern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01 and 2010
3 对推动我国地理国情监测的若干建议

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多源、多时相、多专题地理国情数据和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开展综合统计分析,挖掘潜在的地理国情信息。目前,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还存在着很多亟需讨论的问题。

3.1 监测尺度

尺度问题是地理信息科学中最基本的问题[4]。尺度特征作为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尺度的变化会导致地理要素表达精度的变化,同时引起地理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发生相应变化。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其中空间尺度与监测对象的空间范围密切相关,决定了监测分析的详细程度和精度;时间尺度则与地理现象或过程密切相关,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现象或过程的演变情况。

地理国情监测的对象是具有多尺度特征的地理要素、现象或过程。随着监测尺度的变化,监测对象会呈现出不同的统计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在监测时,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在适宜的尺度下分析监测对象的空间特征,获取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例如,在进行土地利用信息监测时,根据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特点,选用不同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做多尺度调查与分析。高分1号16 m分辨率800 km幅宽的图像可用来做全国乃至全球的月度土地覆盖与变化分析。2 m分辨率卫星图像可用来做全国道路、居民地、耕地等要素的调查,优于1 m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则主要用于发达地区城镇范围内的详查与分析。

3.2 普查和监测成果的统计单元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一项全国性的工作,涉及范围广、数据量巨大。统计单元是对大范围监测区域的划分,实现对大区域复杂空间的有效分解。地理国情监测涉及的多源、多专题数据可能来自多个部门或行业,往往有着不同的采集或统计单元。由于统计单元不同,各种数据存在不一致、不匹配问题,无法直接进行统计分析,否则会影响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的准确性。统计单元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地理国情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度。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调查是以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为基础进行的,如按照县-市-省的方式进行人口普查数据的汇总。当同级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的面积相差较大时,这种统计方式很难真实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地理网格单元是对现有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的有效补充,通过将自然人文地理国情要素和社会经济类数据转换到统一的规则地理网格中,可以实现多源、多尺度地理国情信息的深度融合,进而为多专题地理国情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和动态监测奠定基础[5,6,7,8,9]

图 3所示的是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利用行政区划单元和规则地理网格作为统计单元得到的森林覆盖率分布专题图。规则地理网格是通过GeoSOT划分方法得到的,第16级网格对应赤道附近大致尺度为1 km×1 km,第14级、15级网格分别对应4 km×4 km和2 km×2 km。与行政区划统计结果对比,多级地理网格能够更加精细、准确地反映森林覆盖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图 3 基于行政区划和多级网格统计的天津市武清区森林覆盖率分布情况 Fig. 3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overage Statistics Based 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Multi-grids in Wuqing,Tianjing
3.3 监测模型和成果发布

地理国情监测通过利用多期地理国情调查成果,综合运用多种空间统计方法和模型,获取地理国情要素的统计特征、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等,对地理过程进行模拟、预测与分析,形成特点鲜明、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监测产品[10]

构建地理国情监测模型是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的前提,在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的基础上,与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和其他行业部门专题数据深度融合,构建多尺度、多专题的地理国情监测模型,并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发布。地理国情监测模型可分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模型、人文地理国情监测模型和综合地理国情监测模型。自然地理国情监测模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的基础上研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实现更有效地获取自然地理国情信息,比如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指数等。人文地理国情监测模型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各项内容,包括文化、艺术、历史等内容,分析评估人文地理国情信息,实现人文地理国情要素的持续监测,比如人口分布、民族分布、饮食爱好等。综合地理国情监测模型研究除了自然与人文指数之外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综合指数,比如经济发展指数(如绿色GDP)、城市发展指数、生态文明系数(如交通通达度、教育普及度、居民幸福指数)等。

3.4 监测频率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动态性、现势性,反映地理国情在某一时期内的基本情况。不同的地理国情信息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诸如地貌、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的周期较长;而人文地理要素(如交通网络、行政区域与管理单元等)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具有较快的变化频率。

我国疆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地表变化频繁,地理国情复杂。为保证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地理国情数据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势性。考虑到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空间特征和演变规律,为实现准确、快速、有效的监测,需要针对不同地理国情要素制定差别化的监测机制,及时获取具有现势性的地理国情数据,实现有效动态监测,准确地反映区域内地理国情状况。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将随着智慧城市与智慧中国的建设,逐步走向实时化和智能化。

4 结 语

本文从地理国情监测的现阶段情况出发,从监测内容、监测尺度、监测单元、监测模型和监测频率等方面对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作为一个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新业务,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汇总工作已经完成,即将进入地理国情统计分析阶段。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手段还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建议针对该前沿问题,持续开展跨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从而将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地理国情调查、监测、分析与发布工作真正做好。

参考文献
[1] Chen Junyong. Study Notes on Geographic National Condition Monitoring[J].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2012,41(5):633-635(陈俊勇. 地理国情监测的学习札记[J]. 测绘学报, 2012,41(5):633-635)
[2] Li Deren, Sui Haigang, Shan Jie. Discussion on Key Technologies of Geographic National Conditions Monitoring[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2, 37(5):505-512(李德仁, 眭海刚, 单杰. 论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 37(5):505-512)
[3] Weng Q. Remote Sensing of Impervious Surfaces in the Urban Areas:Requirements, Methods, and Trends[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2,117:34-49
[4] Goodchild M F. Scale in GIS:An Overview[J]. Geomorphology, 2011,130(1):5-9
[5] Li Deren, Zhu Xinyan, Gong Jianya. From Digital Map to Spatial Information Multi-grid-A Thought of Spatial Information Multi-grid Theory[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03, 28(6):642-650(李德仁, 朱欣焰, 龚健雅. 从数字地图到空间信息网格——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思考[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 28(6):642-650)
[6] Li Deren. On Generalized and Specialized Spatial Information Grid[J].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5,9(5):513-520(李德仁. 论广义空间信息网格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J]. 遥感学报,2005,9(5):513-520)
[7] Li Deren, Shao Zhenfeng, Zhu Xinyan. Spatial Information Multi-grid and Its Typical Application[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04,29(11):945-950(李德仁, 邵振峰, 朱欣焰. 论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及其典型应用[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11):945-950)
[8] Li Deren, Xiao Zhifeng, Zhu Xinyan, et al. Research on Grid Division and Encoding of Spatial Information Multi-Grids[J].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2006, 35(1):52-56(李德仁, 肖志峰, 朱欣焰,等. 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划分方法及编码研究[J]. 测绘学报,2006, 35(1):52-56)
[9] Li Deren, Yi Huarong, Jiang Zhijun.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Grid Technology[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05,30(9):757-761(李德仁, 易华蓉, 江志军. 论网格技术及其与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9):757-761)
[10] Shi W Z, Qin K, Chen J P, et al. Key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n Reliable Dynamic Monitoring for National Geographical State (in Chinese)[J]. Chin Sci Bull (Chin Ver), 2012, 57(24):2239-2248(史文中, 秦昆, 陈江平, 等. 可靠性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理论与关键技术探讨[J]. 科学通报,2012,57(24):2239-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