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杰, 吕恒, 潘洪洲, 冯驰, 赵丽娜, 李云梅
- ZHANG Jie, LU Heng, PAN Hongzhou, FENG Chi, ZHAO Lina, LI Yunmei
- 内陆湖泊颗粒有机碳反演及日变化初步研究
-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and Diurnal Variation in Inland Eutrophic Lake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 40(12): 1618-1624
-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5, 40(12): 1618-1624
- http://dx.doi.org/10.13203/j.whugis2013072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4-09-03
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是指不能溶解在水中而以颗粒状态悬浮在水体中的碳的形式。POC的变化反映水中颗粒物的运动变化。在海洋中,POC的沉降在碳循环中占有重要作用,是气候变化重要调剂机制之一[1]。内陆湖泊中,POC同样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与生态系统、生物生命过程及初级生产力密切相关[2]。因此,研究内陆湖泊POC对湖泊的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技术进一步发展,国际水色遥感技术研究已基本解决了全球海洋水色遥感数据处理、信息提取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在海洋水色环境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全球或区域POC水色遥感算法,为大时空尺度监测海洋表层POC 分布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弥补了传统航次调查的缺憾。
目前,针对海洋水体中的POC反演已经建立了多种算法,如基于叶绿素和颗粒物浓度的POC反演算法、基于IOP的POC反演算法、基于遥感反射率波段比值的POC反演算法等[3, 4, 5]。
文献[6]等利用两步法来估算POC的浓度,即先建立POC与颗粒物后向散射bbp之间的关系,再建立bbp与遥感反射率Rrs之间的联系,就可以直接利用遥感反射率估算POC[6]。随后,文献[7]利用Rrs(490)/Rrs(555)和Rrs(443)/Rrs(555)来反演海洋中POC浓度[7]。也有学者利用单波段的离水辐亮度(Lwn)与Cp或K490的关系估算POC。文献[8]建立了类似于植被指数的NDCI和MNDCI的模型,用于POC浓度反演,该模型在墨西哥湾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且在近岸二类水体中的表现也十分理想[8]。这些算法的反演精度都较为理想,特别是MNDCI模型,R2达到了0.99,且在近海岸类水体中也具有较好的反演效果[5, 6, 7, 8],为进一步了解海洋中碳循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目前,利用遥感反演内陆二类水体POC浓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海洋中的POC反演模型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内陆湖泊还有待验证。因此,本文旨在利用太湖及洞庭湖实测数据检验海洋水体POC遥感反演模型,并建立适用于我国内陆湖泊POC反演的算法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GOCI数据的POC反演模型。
1 研究区及数据获取 1.1 研究区域概况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发展较快的长江三角洲南缘,是典型的内陆大型浅水湖泊,面积为2 338.1 km2,平均水深约为1.9 m,自东向西有东太湖、胥口湾、贡湖湾、梅梁湾和竺山湾5个湖湾[2]。
洞庭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面积2 820 km2,号称“八百里洞庭”[9]。
1.2 数据的获取1) 实测数据
在2013年5月12~14日及8月5日,对太湖及洞庭湖部分地区进行采样(两次采样部分点位重复),太湖采样点位置如图 1所示,两次共计82个样点,其中洞庭湖29个点。用ASD地物光谱仪实测其同步的反射光谱数据,同时测定相应的辅助数据(气温、风速、水温、水深等),将采集的水样放入水样箱中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对水样进行室内实验,以测定各种水质参数,包括叶绿素a(Chla)浓度、POC浓度、总悬浮物(TSM)浓度等。
对于TSM,用直径为47 mm、孔径为0.4 μm(经30 ℃条件下烘干1~3 h)的滤膜过滤水样,再烘干,称量,减去空白滤膜的重量,测得TSM数据[10]。
对于叶绿素a,用热乙醇法测得Chla浓度。
对于POC,1~3 L的水样经已被灼烧过的直径为25 mm的GF/F玻璃纤维滤膜过滤,然后用铝薄片包裹,在30 ℃条件下烘干,用浓盐酸雾熏以去除其中的无机碳,最后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其中碳的百分含量,以得到POC含量[11]。
2) 遥感数据
GOCI数据通过官方网站下载(http://kosc.kordi.re.kr/index.kosc?lang=eng),经过辐射定标及6S大气校正处理[12]。
2 基于实测遥感反射率的太湖POC反演模型建立 2.1 海洋POC遥感反演模型适用性检验目前,基于遥感反射率的海洋表层POC反演模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双波段比值模型(550/490(443、412))、NDCI模型及MNDCI模型[5, 6, 7, 8]。利用实测数据检验大洋POC反演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海洋表层POC反演模型并不适用二类水体,RMSE为1.6 mg/L左右,MAPE都大于57%(未列出详细验证情况)。大洋水体POC来源单一,二类水体组分较为复杂,POC来源广泛,Chla是POC的组成部分但已不是主要来源,Chla敏感波段并不能很好地反演太湖POC浓度,从而导致一类水体反演模型并不适用于内陆二类水体。
2.2 太湖水体POC与主要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前人在研究大洋水体POC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时,发现POC与Chla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从而建立了以Chla敏感波段作为因子的反演模型[6]。太湖及洞庭湖地区属于典型的二类水体,水体组份复杂,了解POC与主要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对反演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
利用实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OC与TSM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09,与文献[13]结果一致,而POC与Chla的相关系数仅为0.34。内陆湖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导致POC来源多样性,而其中陆源有机物为主要来源[2]。
2.3 POC反演模型构建根据实测数据研究发现,POC主要来源为TSM与Chla,前人研究表明TSM主要敏感波段为550 nm附近的绿光波段及750~850 nm的近红外波段,其中550 nm处的绿光波段是由Chla和TSM及纯水共同作用产生的峰值,750~850 nm近红外波段水体吸收强,反射信息多为TSM造成,能较好地表达出悬浮物信息[14]。
因此,本文利用750 ~850 nm单波段近红外波段作为模型因子,建立POC单波段反演模型,以及利用550 nm附近绿波段和750 nm~850 nm近红外波段的波段组合作为模型因子,建立双波段POC反演模型。
2.3.1 基于单波段遥感反射率的POC反演模型将82个采样点数据按照POC浓度由高到低排列,隔两个取一个点作为验证点,最终得到55个建模点和27个验证点(本文中所有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数据均统一)。野外实测光谱曲线表明太湖和洞庭湖水体为典型的二类水体,在700~850 nm的近红外波段,有两个反射峰,峰值分别位于710 nm及825 nm处,其中710 nm左右主要是由于Chla造成的,825 nm处主要是由于TSM造成的。结合750~850 nm的选择范围,经过迭代循环发现POC浓度与单波段遥感反射率最大相关性出现在834 nm处。以834 nm为因子建立POC单波段反演模型(见式(1)),27个验证数据表明,该模型验证的RMSE为1.12 mg/L,MAPE为35.8%。
2.3.2 双波段反演模型在太湖水体光谱曲线550 nm左右所呈现的峰值不仅仅是由于Chla的贡献,同时,TSM对550 nm处的峰值也有较大的贡献。550 nm附近峰值应当能够部分表达TSM信息,利用550 nm附近与825 nm附近的波段组合作为POC反演模型因子建立POC反演模型。经循环迭代发现最佳组合波段为834 nm/563 nm(见式(2)),验证的RMSE为1.09 mg/L,MAPE为37.3%(见图 2)。
三种模型反演精度较为接近,从图 2中可以看出,部分点位相对集中在1∶1线附近,较为离散。分析了不同点位的水质特征可以发现,Chla与TSM的比例越小越集中于1∶1线,而比例较大的点位相对较为离散,点的集中或离散与Chla/TSM值密切相关。
3 基于GOCI数据的太湖POC反演 3.1 基于GOCI数据的POC反演模型构建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波段比值模型具有较好的反演效果,结合GOCI影像的波段设置情况,选择B8/B4波段组合作为模型反演因子。建模数据与验证数据均与前文采用的数据一致,55个建模点和27个验证点,通过实测数据模拟GOCI波段,得到基于模拟GOCI波段数据的POC反演模型(见图 3):
验证数据表明反演模型的MAPE为36.38%,RMSE为1.14 mg/L。从图 4中可以看出,该模型在POC高值区域内存在较为明显的低估现象,在小于1.5 mg/L的区域有高估现象。
3.2 GOCI影像大气校正效果分析影像使用的大气校正模型为6S模型。为了检验大气校正的效果,采用9个点位的实测Rrs数据模拟GOCI波段与相对应大气校正后GOCI影像上9个采样点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图 5为实测遥感反射率值与卫星影像8个波段的遥感反射率值散点图。
通过分析发现,经6S大气校正后的遥感影像Rrs值与实测Rrs值比较接近,各个波段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7%、8.66%、6.67%、15.17%、13.7%、11.99%、10.9%、13.89%,均小于16%,最小值为6.7%,最大值为15.17%,本文所应用的波段为B4、B8,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5.17%、13.89%。结果表明实测Rrs与大气校正后的GOIC影像Rrs相差较小,证明GOCI影像经过6S大气校正处理后的精度能够满足POC反演的要求。
3.3 太湖区域POC浓度分布及日变化研究利用上述模型,选择2013年5月13日8个时刻的GOCI影像数据(与实测数据基本准同步的是上午9时影像),估算太湖全湖POC浓度分布,结果如图 6所示。可以发现,POC浓度在湖心区域明显较低,沿岸区域明显较高,特别是在三个湖湾沿岸,部分POC浓度接近10 mg/L;东部区域POC浓度普遍较低,而西部区域POC浓度较高,呈现出由西向东扩散的趋势。经分析主要包括几个原因。
1) 河流汇入,陆源有机物含量高。通过POC浓度分布明显发现,太湖属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湖泊,就三个湖湾而言,共计约9条河流汇入,包括沉塘湖,浯溪,梁溪等,每条河流都具有相同的特征——流域较长,汇入都伴随着大量的陆源有机物,不仅提高了TSM的浓度,也提高了POC浓度。
2) 因为风向等气象因素,特定区域出现特殊值。西南部沿岸特殊的POC高值区,以及向中间扩散的趋势,是由于风向的原因,当天上午9时的风向为西南风向,导致沉积物再悬浮。
基于5月13日一天八景影像数据,得到8个时间段POC浓度分布情况,分析发现上午8时全湖POC浓度高值区域分布最为广泛;8~12时,高值浓度区域面积随时间递减,12时达到最低值;随着时间的增加,POC浓度高值区域递增,与太阳辐照度的变化趋势相反(由图 6可以发现POC浓度为2~3 mg/L及3~4 mg/L两个范围内随时间变化明显)。这与前人研究的大洋中POC随时间变化规律较为近似,由早晨的高值降低到正午时分的最低值,再由下午到傍晚十分持续增长,夜晚时分POC持续降低,在次日清晨达到与前一日清晨十分近似的水平[15]。
4 结 语本文以太湖、洞庭湖野外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实测Rrs的POC单波段和双波段反演模型,并通过波段拟合,建立了适用于GOCI卫星数据的反演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湖区域POC浓度分布及POC日变化情况,得到以下结论。
1) 海洋中POC反演模型并不适用于太湖地区POC反演模型。海洋一类水体POC反演模型不适用于内陆二类水体,模型验证平均相对误差均大于55%。原因是由于太湖水体组份复杂,光谱特性差异明显,POC来源广泛。
2) 太湖水体POC与TSM有较好的相关性,与Chla相关性较差,说明太湖地区Chla并非是POC的唯一来源。
3) 单波段模型(834 nm)及双波段模型(834 nm与563 nm)均适用于内陆二类水体POC的反演,特别是双波段比值反演模型,反演效果较好。
4) 建立了适用于GOCI卫星数据的POC反演模型,得到全湖POC浓度分布,发现POC浓度主要受到河流及气象因素等影响,并且通过GOCI数据的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分析了太湖POC浓度日变化情况,主要表现为8~12时的POC高浓度区域面积的递减及12~15时的高浓度区域面积的递增阶段。
[1] | Balch W,Drapeau D,Bowler B,et al.Prediction of Pelagic Calcification Rates Using Satellite Measurements[J].Deep Sea Research II,2007,54: 478-495 |
[2] | Zhang Yunlin, Huang Qunfang, Ma Ronghua, et al. Retrieving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Based on Irradiance Reflectance in Typicai Lake Zones of Lake Taihu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20(7):772-776 (张运林,黄群芳,马荣华,等.基于反射率的太湖典型湖区溶解性有机碳的反演[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7):772-776) |
[3] | Wang Guifen, Cao Wenxi, Yin Jianping. Progress on Ocean-Color Remote Sensing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J]. Journal of Tropica Oceanography,2012,31(6):48-56(王桂芬,曹文熙,殷建平,等.海洋颗粒有机碳浓度水色遥感研究进展[J].热带海洋学报,2012,31(6): 48-56) |
[4] | Cong Pifu, Qu Limei, Han Gencheng, et al. Remotely Sensed Detection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Ocea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J].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2,31(2):300-304(丛丕福,曲丽梅,韩庚辰,等.海洋颗粒有机碳的遥感探测与应用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 2012,31(2): 300-304) |
[5] | Gardner W D,Walsh I D,Richardson M J.Biophysical Forcing of Particl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During a Spring Bloom in the North Atlantic[J].Deep-Sea Research,1993,40:171-195 |
[6] | Stramski D, Reynolds R A, Kahru M, et al. Estimation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Ocean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J]. Science, 1999,285:239-242 |
[7] | Stramski1 D, Reynolds1 R A, Babin M.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urface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and Optical Properties in the Eastern South Pacific and Eastern Atlantic Oceans[J]. Biogeo sciences, 2008(5): 171-201 |
[8] | Son B, Gardner W D, Mishonov A V, et al. Multispectral Remote-Sensing Algorithms for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The Gulf of Mexico[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9, 113(1): 50-61 |
[9] | Xiong Yin, Wang Kelin, Lan Wanlian,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Lake Recovery Area Eco-compensation in Dongting Lake Wetland[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5): 780-789(熊鹰,王克林,蓝万炼,等.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59(5): 780-789) |
[10] | Wu Guofeng,Cui Lijuan, He Junjun. Comparison of MODIS-Based Models for Retrieving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in Poyang Lake,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 2013,24:63-72 |
[11] | Wang Hongying. Use TOC_5000A TOC Analyzer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Contain All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Monitoring,2008,21(2):16-17 (王洪营.利用TOC_5000A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环境水样中包含全部颗粒态有机碳的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8,21(2):16-17) |
[12] | Yu Zhifeng, Chen Xiaoling, Tian Liqiao, et al.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ethod for Poyang Lake HJ-1A /B CCD Image[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2, 37(9): 1 078-1 082(于之锋,陈晓玲,田礼乔,等. 鄱阳湖HJ-1A/B卫星CCD影像大气校正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9):1 078-1 082 ) |
[13] | Wang Guifen, Zhou Wen, Cao Wenxi, et al. Variation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io-optical Properties During a Phytoplankton Bloom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1,62:1 939-1 947 |
[14] | Shi Kun, Li Yunmei, Liu Zhonghua, et al. Estimation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 Concentration Based on Semi-analysis Algorithm in Inland Turbid Water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 32(6): 1 571-1 580 (施坤,李云梅,刘忠华,等.基于半分析方法的内陆湖泊水体总悬浮物浓度遥感估算研究[J].环境科学,2011,32(6):1 571-1 580) |
[15] | Gernez P, Reynolds R A, Stramski D. Within-Day Variability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and Remote-Sensing Reflectance During a Bloom of Phaeocystis Antarctica Within the Ross Sea, Antarctic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4,35(2):454-477 |